所有運動領域中,科技將運動性能提升至新的境界。例如速度更快的雪橇、更加輕便的鞋子。
- 起跑的起跑器&平坦堅硬的塑膠跑道而不是柔軟費力的煤渣路,讓 2012年奧運馬拉松的冠軍(2小時8分)比1904年的冠軍快1.5小時。
- 2014年百米短跑的世界記錄比1936年的冠軍快14英尺(約4.3公尺)。
- 運動生理力學分析顯示,條件相同的話,兩者只有一步之遙。
- 百米自由泳的記錄第一次的顯著進步是在1956年引入翻騰轉體技巧,在水上180度轉體讓選手不再需要停止再轉身。第二次是游泳池四周水槽的改善,允許水濺出而不是擋在池內形成漩渦,增加選手比賽中的阻力。最後一次則是引入了低摩擦力的全身泳衣。
- 一小時的單車賽記錄,1972年30英里3774英尺,1996年35英里1531英尺,2000年開始使用1972年標準的設備後,2015年的記錄為30英里4657英尺,比四個世紀前只多出883英尺。由此看出這一記錄的突破,基本源於科技。
- 20世紀20年代,跳高選手跟鉛球選手平均上有完全一樣的體型。現在平均而言,跳高選手較鉛球選手要矮2.5英寸 並且輕130磅。
- 今日NBA中每十人就有一個七尺高
- 假使你認識一個美國男人,剛好20到40歲之間,身高七尺,那麼就有17%的可能他是NBA選手。
- 從前選手的黃金比例是臂長與身高相等,但目前的NBA選手平均身高約六尺七寸(200公分),但手臂有七尺(213公分)長。
- 女體操選手在過去三十年內體型從五尺三寸(160公分)縮水到四尺九寸(145公分),更適合在空中旋轉。
- 游泳比賽中,理想的體型是長身短腳,如同獨木舟;而跑步運動恰恰相反,跑步需要的是長腿短軀,而這已體現在運動員的體型上。目前最偉大的游泳員與世界一英里田徑紀錄保持者來比,兩位男士身高相差七寸(18公分),卻有著同樣腿長。
科技與基因外,還有心理層面。運動科學讓我們越來越了解身體的極限與運作,我們越了解就越能說服大腦把身體再推向極端一點,也不會受到致命的傷害。耐力運動和極端耐力運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,現在我們意識到我們的特徵適合這些極端耐力運動:
- 我們的身體沒有皮毛,卻有一整套汗腺,這樣我們就可以在奔跑時冷卻體溫;
- 與我們的肢體相比,相對細窄的腰和長腿;
- 大面積關節可以吸收震動;
- 腳上有彈簧一樣的腳踝;
- 短腳趾更加適合推動而不是扣緊樹枝;
- 人類奔跑時可以轉動軀幹和肩膀的同時保持頭部向前,我們的靈長類表親只能頭隨身轉這樣跑;
- 我們還有大大的臀部讓我們可以在奔跑時保持直立。猿類沒有臀部,因為牠們不能直立奔跑;
不斷改變的科技、不斷改變的基因、 不斷改變的思想,共同讓運動員比從前更強、更快、 更大膽、更好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