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凱:廿年一覺科技夢
科技島是台灣頃全力打造出來的遠景,如今成夢,還有甚麼計畫趕做敢用。 |
| ||
廿年來,從國民黨政權到民進黨輪替,執政者一談起高科技企業產業便眉飛色舞,學者專家更是極力鼓吹所謂「策略性產業」、「明星產業」;棄台灣賴以創造經濟奇蹟的傳統產業於不顧,更令高居製造業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中小企業四散飄零,流移海外,對占整體產值七成以上的服務業則不聞不問,任其自生自滅,流入邊陲;卻一股腦將全面的優惠、補貼都加諸所謂「高科技產業」之身,因而流傳出一個冷笑話:「若不知傳統產業如何定義,看它繳不繳稅即知!」
不僅全國的各種優惠三千寵愛在一身,一度流行的面值配股政策造就出科技新貴,讓科技業幾乎吸盡舉國頂尖人才,連出國留學潮都一落千丈。如果說,廿年全台灣的滋養都集於「高科技產業」一身,殆不為過。
爾必達事件像一個高倍數的照妖鏡,立刻讓「高科技產業」中的科技成分現形;原來我們的DRAM產業不努力研發自有技術,年年捧著數百億鉅資向人討些現成專利;面板產業面對強敵三星節節敗退,最後淪落到撿食其棄之無味的雞肋;iPhone代工廠在單價中只能努力爭取區區百分之一的代工錢,還要面對血汗工廠的譴責。結果,十餘年來台灣經濟一蹶不振,勉強維繫百分之三、四的成長,還胥賴對大陸世界工廠的出超支持;如今世界工廠瀕臨關閉的命運,我們要向何處尋求一線生機?
我們無需責怪頭腦發熱的專家與技術官僚,將我們帶到如此境地,但必須痛定思痛,努力思索,台灣要如何重新站起來?去年「促進產業升級條例」這個獨厚科技產業的最後遺孽在激烈爭辯之後,終於卸除了大部分對大型高科技產業的特殊優惠,這是邁向正確道路的第一步;但還有許多觀念上、心態上的積習難改,需要藉「四大慘業」步履維艱時做更深入的思辯與調整。
新內閣的財經小內閣倒是展現了十分可喜的改變:新任經建會主委上任之後將施政主軸轉移至「傳產維新」、「服務業增值」、「中小企業提升」之上,讓這些久受忽視、艱苦備嘗,但真正是台灣最珍貴的寶貝,可以重新獲得公平的發展機會,甚至去腐生新,再度發揮推動經濟向上、增加就業機會、改善貧富不均的強大威力。一頁新的產業發展史或許就此展開。果真如此,就不枉我們耗去廿年寶貴時光換得一個痛苦的教訓!
(作者為經濟評論者)
看法:
馬凱老師的真知灼見真的是讓人清醒,自從新竹科學園區不再分紅,科技新貴就再也不貴了,甚至淪落到賣肝賣命的下場,可悲的是全島從政府到人民都誤會只有科技業才有希望,還籠罩再以前科技新貴的光環裡,殊不知科技業已經被韓國打的不成人形,不敢面對,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的改變才讓我們開始逐漸面對,但是改變是不夠的,我們的政府最會喊口號作秀,最後的結果才會是關鍵,讓我們看看暑假的狀況吧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